《学点哲学》

  • 产品编号:
  • 产品规格:
  • 所属栏目:理论热点
  • 产品数量:800件热卖中
  • 浏览次数:1865次
市场价:¥39.8元
会员价:¥35元

详细信息

《学点哲学》

作者:陈先达       上市时间:2017年4月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书号:978-7-5115-4521-3

大众哲学、党政图书

目标读者: 党政干部,多学哲学,提升思维!

定价:39.80   开本:小16开      成品尺寸:160*230

印张:6.75    印刷工艺: 胶订精装

CIP分类:(2017)第031966号

主营销语:

1: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习近平   

2:跟着泰斗学哲学,做生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聪明人。

3:可读可听,一书两用,入耳入心!

卖点分析:

1 陈先达教授是中国哲学界泰斗,国宝级哲学家、教育家,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代表人物。

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习近平: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推荐给各级党政干部,各级管理人员,各级有进取心,有梦想的人,来作为党政学习的辅助读物。

3 这个时代,需要学点哲学。

陈先达先生结合对中外文化经典的精心研读,加上八十多年生活经验的积累,笔下文字耐读、隽永,开启智慧,开启哲学思维,让思想开窍,让人更加聪明!

人若能站在古今哲人肩膀上,用哲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相信生命格局、胸襟、眼界、气度、德行、境界,自会大不一样。

4可读可听!

内容简介:

《学点哲学》由陈先达老师的佳句汇集而成,充满哲学智慧和思想火花。哲学从课堂走向生活,让普通大众了解哲学、爱上哲学!

听陈先达老师聊哲学、历史、命运、人性、认识、文化、信仰、思维、社会、生活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聪明人,生活上的智慧人。

作者简介:

 陈先达,男,1930年生,江西省鄱阳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等。

    著有《陈先达文集》(十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信又可爱的哲学》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12月,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目录:

一、哲学 /

哲学应该有效用,有用不是实用主义。用,并没有降低哲学的品格,

相反是真正提升哲学的品格。哲学无用说,才是真正的贬低哲学。

二、历史 /

历史是尝然,历史事实不会发生变化。凡是历史,都是不变的,

变化的只是历史观、历史研究和历史的评价。

三、命运 /

命运是人生历程中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有偶然的机遇,也有

各种主客观条件,但性格确实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四、人与人性 /

绝对自由祸害无穷。马路上的绝对自由就是车祸,婚姻的绝对自

由就是家庭的解体。公民的绝对自由就是社会解体、社会秩序混

乱,国家办不成任何一件大事。绝对自由的反面就是人人没有自

由。正如民主一样,绝对民主就是暴民专制。

五、认识 /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具有知人善识的能力。贪官标榜清廉,

信誓旦旦;骗婚者,比任何人都表现得对爱情无比忠诚。大奸似善,

大恶似良,自古如此。不要听其言、信其行。行为,特别是较长

时间的行为,最终会暴露一个人的真正本质。伪装是不可持久的。

六、社会 /

国家的凝聚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一

个是制度力量,先进制度。中国革命最大的变化,就是使原来一

盘散沙似的人民被组织起来了。这既得力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又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七、生活 /

人活着,受因果规律支配;人为了什么活着,受目的论规律支配。

有生有死,人无能为力,人不可能不死;人为了什么活着,可以

选择。

八、思维 /

真理存在于辩证法之中,片面性会永远陷于谬误的泥塘而不能自

拔。相反相成,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防止好事向坏的方向

转化,就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黑暗中看到曙光。

九、文化 /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科学技术上可以趋同,落后的国家可以在

科学技术上追求发达国家,而在文化上则应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它可以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但文化本质是存异,而

不是趋同。

十、信仰 /

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需要建设的,而不是一盘既成的美餐,端上

来就可以吃的。贪污腐败需要反腐、道德需要教化、人的素质需

要提高,社会主义就是在克服种种“污泥浊水”中跋涉前行。立

志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实就是理想,相信它一定能改变就是信仰。

试读章节:

1.(哲学部分2)

有人说哲学家像小孩,或者说小孩像哲学家。哲学家与小孩子有个共同点,这就是提问,总是在问“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星星会眨眼?为什么地球动而我们不会跟着动?总之,领着孩子上街,要不断地回答他的提问。哲学也是提问。不同的是孩子没有概念思维,他的提问都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提问,碰见什么问什么。哲学家的提问是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的提问,属于概念思维领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能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的哲学家。

2.(哲学部分4)

哲学的妙用。它能为我们理解对象提供抽象的思维方法,即概念式的思维。一个人没有概念,就不可能进行抽象思维。一个没有数的概念、只会用手指头算数的人,是野蛮人。如果没有运动、发展、变化等概念,就没有辩证思维。只就事论事,不进入概念的思维,是原始思维。

我们不可能从视觉中见到抽象,只能见到具体的东西。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否认,我们看到张三就是看到人。从逻辑上,不能说人是张三,但可以说张三是人。除非思辨哲学家,没有任何人会在具体的人之外去寻找“人”,正如不要吃桃子和苹果,而只要吃水果一样。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对抽象的东西的把握,需要抽象思维。我们看不到物质,但我们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物体,从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到大江大河,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男人女人。物质就是对具体实物本质的概括,是它们的总体。无论具体实物的存在多么的多姿多态、色彩斑斓、各具特性,但有一个共同特性,即它们都具有客观性,都是对象性存在。

3.(哲学部分10)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于如何正确思维的学说。只要是人,不管哪种人,不管哪种职业的人,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成年人,只要活着,就会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面对各种人生境遇;只要是活人,就会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要使思考正确、处理得当,

就要有思维方法。学习哲学可以不受年龄、专业的限制。

学习哲学不会嫌年龄太早,也不会嫌年龄太老。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任何人学习哲学都不会嫌年龄太晚。学习哲学,可以说是终生学习。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段,都会遇到不同人生问题,需要哲学思维。学好哲学,之所以终生受益,原因正在于此。

人到一定年龄可以放下专业,但不能没有哲学思维。没有专业知识,可以安享晚年;没有哲学思维,心灵难以安稳。晚年的痛苦不是来自不能再从事专业,而是来自对晚年面临种种人生问题。越是生命的终点越需要哲学。如果没有一种坚定的哲学素养,人到晚年,最容易走进教堂,走进寺院。

4.(哲学部分10)

学哲学可以开窍。人有七窍,一窍不通,人就不能活;思想也有窍,思想不开窍,就活不明白。我们常说,哲学是智慧学、是明白学,就是陈云说的能使人开窍。人类如何认识、如何实践,都有个窍门。这个窍门不是偷巧、走捷径、卖弄小智慧,而是大智慧, 这个大智慧就是哲学道理。

说开窍,我必须说到没有人愿意听却又不得不听的事,就是生命终结撒手人寰这件事。没有任何一种知识能像哲学这样伴随人的一生。当大限已到,有一种正确哲学支撑,便可以坦然面对死神,因为思想已经开窍,认识到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人不可避免的归宿。

为什么西方人死时会找个神父或牧师,这是临终前灵魂的关怀,让死者平静地面对死亡,把死视为上帝的召唤,回到上帝的怀抱。无神论者难道就没有灵魂的安慰吗?有。这就是哲学。哲学关于生老病死的规律,关于死的必然性,同样是一种安慰。不过这种安慰不是来自宗教、来自上帝的召唤,而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真正认识了规律,同样可泰然面对死亡。人来自自然,必然回归自然,这是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对于共同的、普遍的、必然的事,理性的人是容易接受的。

5.(历史部分7)

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以历史书写和文字记载的方式告诉我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一个家庭不应忘记自己的祖先,一个民族同样不应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

爱家的人必然怀有对自己先人的敬意,爱国和爱自己民族的人必然怀有对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的敬意。钱穆先生说得对: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 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于并世之力量。

6.(命运部分1)

人的生命短暂。不用去博物馆,只要举头四望你就可以知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它不如一棵树,不如一块岩石,不如一条河流,更不如一座小小的山丘。它也不如自己的创造物。

一个木匠制造的家具保存的时间,也许比他自己还要长久。故宫修建者现在无一仍然活着,但美轮美奂、建筑精巧绝伦的宫殿仍然存在。一个家庭可以有祖传的家具、古董,但不会有永远活着的祖先。尽管如此,万物之中最有价值的还是人的生命,而非物。

人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是相对长久的物的创造者。人用最短暂的生命创造了物的长久,创造了物的美丽,这就是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多少艺术家去世了,他们的艺术品仍然成为世世代代的精神财富,思想家的经典同样如此。

7.(命运部分26)

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有婴少壮老。各有其时,各有其妙。明道先生诗 :“ 万物静观皆自处,四时佳兴与人同。”春天百花斗艳,夏日树凉蝉鸣,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银色世界。人生也是如此,应该懂得欣赏。庄子深悟此理。《庄子•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生。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把死当作劳作一生后的安息,知生知死,过好人生的每个阶段,这样就不会怀有对死的恐惧。8.(人与人性部分25)

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月亮的清光举头可见。但即使如此,它们仍然有照不到之处。灯烛之光,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太阳和月亮相比,但它可以照到太阳和月亮照不到的地方,例如桌子底下、地窖中或其他任何太阳和月亮照不到的角落。这就是说太阳和月亮无论怎样普照大地,由于高高在上,都会有照不到的旮旯之处;灯烛无论怎样微弱,都可以照到太阳和月亮照不到的地方。这就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懂得这个道理,就懂人为什么应该谦虚。

9.(社会部分 17)

生态环境修复相对容易,因为只要节能环保科技进一步发展和利用,就可以使环境逐步得到有效治理。最突出的代价是人的代价,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造成的畸形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物质产品的成倍增长、几十倍的增长,与人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念的滑坡并存。在经济发展转变为新常态的同时, 道德、信仰等方面的重建是当代中国思想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但幸福感、安全感、快乐感、人际关系的亲近感反而下降,这是个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情况的曲折反映。

10. (文化部分 26)

看书不难,读书为难,亦为知味之言。看书,可以是消遣,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漫不经心,可以无所得;读书,则必须认真思考,做笔记,写心得。根据我的经验,看书宜多,读书宜精。看书多,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而读书则可以深入研究,举一反三, 碰撞出自己的思想火花。当然读书不能是单纯喜欢读, 书痴并非读书,而是对书的一种癖好。如果读书无助于做人与行事,与未读无异。能记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还是用。能记,可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终无实际本领。文人谈兵终为纸上谈兵,不能实战,如赵括,熟读兵书,最终却全军覆没,此为能读书而不能用书之千年镜鉴。

11. (信仰部分 1)

社会主义作为理想是完美的,因为它是图景;而作为现实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因此,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需要建设的,而不是一盘既成的美餐,端上来就可以吃的。贪污腐败需要反腐、道德需要教化、人的素质需要提高,社会主义就是在克服种种“污泥浊水”中跋涉前行。立志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实就是理想,相信它一定能改变就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像宗教那样, 约许天堂。约许是空头支票,永远无法兑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学说,是指导人们为社会理想而斗争的学说。这种斗争是艰难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革命者的鲜血和白骨基础上建立的,当然也包括革命的反对者在内。历史进步的车轮是无情的。我们不能因此就谴责革命,而应把这一切看成历史进步的代价,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

12. (信仰部分 5)

人死后是回归自然。不管唯心主义如何心软,不管有神论如何给人以死后的乐趣,如何给人提供一个美妙的天堂,终究只是个“故事”,从来没有人能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它是世世代代害怕死亡的人永远做不完的梦。

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你们说是硬心肠。如果人人变为软心肠,期望有天堂、有阴间、有来世,人人可以相见于九泉,难道世界就会因此变得更好吗?不会。你看看宗教信仰盛行、人人祈祷、个个虔诚的国度, 照样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两个不同宗教教派的斗争,相互往死里整,心肠一点都不软。

宗教有其社会文化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可如果宗教政治化就是社会的大灾难。我们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反对宗教政治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hqjz5168@vip.126.com 客服电话:13717897636 传真:010-60745183
公司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2区10号楼2单元302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37号 京ICP备17013625号-1
扫描关注红旗九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