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话语》《大国担当》《大国核心》《大国复兴》《大国治理》

  • 产品编号:
  • 产品规格:
  • 所属栏目:时政学习
  • 产品数量:800件热卖中
  • 浏览次数:5597次
市场价:¥280元
会员价:¥250元

详细信息

“中国梦•中国道路”丛书

《大国话语》《大国担当》《大国核心》《大国复兴》《大国治理》总定价:280元

联通中国与世界 承担大国责任

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重磅推荐

作者均出席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编辑推荐: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对党政干部进一步理解党和国家战略具有指导性意义。

★权威专家学者从哲学、历史的角度阐述“大国之大”,契合

当前的中国发展主题。

 

《大国话语》       作者:韩震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3

定价52元      书号       978-7-5115-4998-3 上市时间       2018-3

《大国担当》作者:王义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3

定价62元      书号       978-7-5115-5025-5 上市时间       2018-3

《大国核心》作者:辛鸣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3

定52元  书号       978-7-5115-5031-6 上市时间       2018-3

《大国复兴》作者:陈曙光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3

定价72元      书号       978-7-5115-5024-8 上市时间       2018-3

《大国治理》作者:苏长和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3

定价42元      书号       978-7-5115-5030-9 上市时间       2018-3

 

何毅亭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人民日报出版社围绕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策划出版“中国梦•中国道路”系列图书,是及时的,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2017年10月,我们党召开了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成就的基础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且系统阐述了作为党的指导理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篇报告,是我们党的政治宣言,也是我们党的行动纲领,更是我们党的经验总结,是我们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强调要对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进行总结,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这个要求是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愿意阅读中国故事,越来越愿意倾听中国声音,越来越愿意学习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几年尤其如此。为什么?就是因为存在着“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分野,有志之士都希望一探究竟,都希望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西方之乱”是一种客观描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至今仍然没有摆脱低迷的窘境。何去何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给出的方案是“本国优先”;“逆全球化”蔚然成风;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台。与此同时,西方大国社会阶层族群分裂、民粹主义抬头。在应对国际国内突出问题上,西方各国政府普遍力不从心、改革乏力,甚至推卸责任、转嫁危机。

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也为解决人类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是既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的“中国之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成功推进并向世界讲好“中国之治”,就要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目的是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相适应,客观展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以理论、经验和事实向世界提供发展方案,为促进各国共同繁荣贡献智慧。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要对西方话语体系进行科学辨析、理性批判,有理有据驳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切实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消除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对中国形象的歪曲,以事实为依据传播真实的中国信息,并推动形成健康的国际舆论氛围。

“中国梦•中国道路”丛书,从哲学、历史、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以理性的分析、翔实的数据、雄辩的事实、生动的故事谈中国、论世界,是国内外读者了解国际局势及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参考,有利于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能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出有益贡献。系列图书的作者,包括韩震、王义桅、辛鸣、陈曙光、苏长和等,都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有的还是很有潜力的青年才俊。他们的研究和建树,保证了这套丛书图书的高度、深度和权威性。

我很高兴向广大读者推荐这套丛书。

同类图书        《大国外交》   《大国信仰》

《大国话语》

  作者简介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督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5项。出版个人专著10多部,教材6种,译著4部,发表论文、译文600余篇。

《大国话语》

  内容简介    反映不同时代的声音,就构成了不同时代的“话语”;对同一时代声音的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表达,就构成同一时代的差异性“话语”。话语权就是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

要真正了解社会问题、悉心倾听时代的声音、掌握时代话语,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要真正了解社会问题、悉心倾听时代的声音、掌握时代话语,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根本的工作路线。

在新时期,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社会现实、深入群众,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倾听时代的声音,提出反映时代要求的话语,在解决现实问题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大国话语》

    目录       第一章  反映时代问题的声音

第一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第二节 话语权事关合法性

第三节 新媒体与话语变革

第四节 党的统战工作的环境变化与话语创新

第五节 关于改进话语方式和概念术语策略的建议

第二章 话语权与国际治理体系

第一节 中国有权发展保护自己安全的军事力量

第二节 中国梦与中国话语

第三节 国家话语权不能削弱

第四节 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种独断性话语体系

第三章 话语权与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 西方中心主义的“普世”幻象

第二节 如何看当今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

第三节 西方社会乱局的制度性根源

第四节 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中国治理新理念

第四章 国际话语权现状与中国的应对

第一节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节 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第三节 通过教育变革增进国家认同

第四节 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第五章 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第一节 国家话语权源自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第二节 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 提升对外政治传播的议题设置能力

第四节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第五节 进一步拓展公共外交的空间

第六节 凝练构建亚洲价值观

第七节 以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赢

第八节 从理论和话语层面总结概括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章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第一节 如何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

第三节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第五节 持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国话语》

   书摘  前言  “四个自信”坚定话语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引导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纲领性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我们建构“中国话语、坚定话语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的主题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关我们党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主题,那就是没有例外,我们的所有理论努力都是为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发展的全部基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既是对以往实践的总结,也能够对今后的实践发挥重要的引领功能。伟大的理论源自伟大的实践,成功的实践有赖于正确理论的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成功,就贵在有“中国特色”。有了中国特色,我们可以摸着自己社会发展的“石头”,过改革开放之河,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中国道路,总结出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中国理论。有了中国特色,我们就可以不必再走他人走过且已经僵化的“老路”,也不必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那些走老路的,即使不是停滞不前,也在进退维谷中苟延残喘;那些走邪路的,即使不是陷入社会动荡和内乱,也往往因失去符合实际的发展方向而徘徊不前。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破解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探索的全部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一直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而发展。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握世界革命的潮流,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与他的同志们,把握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探索,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为了办好办成这些大事,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力争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这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全部内容。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全部动力之源。理论创新的动力来自实践创新。时代前进的浪潮,推动着理论发展的步伐。正是为了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为了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向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做好理论准备和思想铺垫,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第四,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的新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为理论的飞跃性创新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实践的主题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关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实践的主题,那也是没有例外,我们的所有实际工作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都以在不同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实践不仅出真知,而且实践也出实实在在的建设成就。

第一,在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探索处于裹足不前,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以创造性的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已经证明,闭关锁国不仅不能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只能是自我封闭,窒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社会活力。历史同样证明,割断自己的传统,搞所谓“休克疗法”,同样要付出自掘坟墓的惨痛代价。那些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方案的国家,不仅没有实现国家梦寐以求的快速发展,反而成为西方大国经济上的附庸,而试图通过“颜色革命”走向“春天”的国家,反而因陷于内乱而进入“隆冬”。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了改革的初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为了让中国变成“他者”,而是要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文明的中国;不是让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而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在东欧剧变之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我们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断创造让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不畏浮云遮望眼,带领中国人民,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寻找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另一方面,我们决不动摇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念。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第三,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难平,西方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沉渣泛起,“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我们党以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实践担当,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靠模仿和借鉴已经不管用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发展到现在,分路推进的发展也已经走到了可以走的最高点,今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制胜的关键或要诀;发展到现在,我们再也不能靠牺牲环境来发展了,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到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这不是放弃改革的理由,只有更进一步的开放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国际环境和空间;发展到现在,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到了先富必须带后富的阶段,我们应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创新,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从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量,让社会治理更有水平,让全体中国人民都有更多的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世界处于新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化已经把中国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境界,我们必须有新的理念、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才能应对时代的新要求。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中国。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

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为此,我们就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全面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仍然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而应该竭尽全力地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把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明确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随着而来的是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担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已经有了显著改善的情况下,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便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拓展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推动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以便让全体中国人民能够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这里,每项工作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譬如,改革从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这是符合实践规律的,也是正确的。在改革初期,通过推进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改革、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使社会保持稳定、改革有序展开、人民享有改革成果,从而坚定改革的决心;而且通过进行容易成功的改革,也可以为复杂的较难的改革积累经验。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毕竟是相互联系的,我国改革推进到现在,再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需要与其他领域相协调才能推进,靠过去那种单兵突进的方式已经难以奏效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的利益差异越来越错综复杂。我们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要涉深水区、啃硬骨头。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仅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而且使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就是我们党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

 

《大国担当》

  作者简介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出版专著《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等15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等15个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求是》《人民日报》《欧洲的世界》等国内外媒体发表时评1000余篇。

《大国担当》

  内容简介    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面对全球增长动能不足、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中国提供了融入全球化、适应全球化的方案,“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

本书从中国国际角色的新定位及西方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了大国为何担当;随后从大国使命、“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分析了大国如何担当;最后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等方面,展现了大国担当的光明未来。

在人类社会处于一个新起点上,世界是走向开放、包容,还是封闭、极端?这是21世纪之问。本书展示了中国担当,呈现了中国智慧。

《大国担当》

    目录       第一章 大国为何担当/ 1

第一节 负责任大国应有担当自信/ 1

第二节 合作共赢是大国相处之道/ 10

第三节 中国国际角色的新定位/ 16

第四节 领导型大国呼唤21 世纪的大国心态/ 19

第五节 领导型国家肩负时代担当/ 23

第六节 当前西方制度危机重重/ 26

第七节 防止西方过快衰落/ 34

第八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担当/ 39

第九节 中欧关系的文明担当/ 46

第十节 周边公共外交的文明担当/ 49

第十一节 金砖合作承载国际秩序转型的希望/ 56

第十二节 新型国际关系的时代使命与中国担当/ 59

第十三节 开放性世界经济的中国担当/ 69

第十四节 中国改革呈现世界意义/ 80

第十五节 中国新时代 世界新机遇/ 87

第二章 大国如何担当/ 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中国化承担文明使命/ 89

第二节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大国担当/ 99

第三节 中国外交的新时代内涵/ 105

第四节 金砖国家承担历史使命/ 109

第五节 深化国际交流 共创合作共赢/ 117

第六节 开创包容性全球化人类新文明/ 128

第七节 “一带一路”的三大担当/ 134

第八节 “一带一路”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142

第九节 “一带一路”对接欧洲/ 151

第十节 打造新型全球治理模式和新型共同体/ 155

第十一节 助力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 168

第十二节 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 172

第十三节 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179

第十四节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需求新领域新思路/ 191

第十五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不负担当使命/ 202

第三章 大国担当的未来/ 205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大气魄/ 205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使命/ 210

第三节 寻求惠及各国的最大公约数/ 223

第四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25

第五节 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化/ 231

第六节 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思路/ 238

第七节 中国模式既发展中国又造福世界/ 241

第八节 新时代中国外交凸显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247

第九节 汲五千年智慧 成伟大复兴之势/ 249

第十节 中国发展回馈世界/ 255

第十一节 中国与世界共同迈向美好明天/ 258

第十二节 中国带给世界自信和机遇/ 261

第十三节 大国担当展现光明未来/ 265

后记/ 270 

《大国担当》

   书摘  前言   未来担当与担当未来,再造中国与再造世界

中国的担当是伟大复兴应有之义,也是一个时代命题。

一、中国为何担当?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这表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近代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中国的身份从“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跃升到“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关注点越来越从“世界的中国”向“中国的世界”转变;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同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中国外交自信与外交自觉。外交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外交自觉突出表现在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章百家先生曾以“改变自己,影响世界”概括20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今天,中国提出并号召世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在世界上积极打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进而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形势的稳定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这一逻辑否需要修正?最基本的要回答这些问题:中国模式,如何做到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此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世界之中国,天下之担当。

在人类社会处于一个新起点上,世界是朝向开放、包容还是封闭、极端?这是21世纪之问。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为此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担当,呈现了中国智慧。

二、中国如何担当?

中国担当是文明的担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担当。中国的担当超越大国崛起的逻辑,不是取代美国。

中国的文化共同体,而非西式概念的民族国家。中国梦是崛起后的中国交给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答卷,要解答的是现时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就是去挖掘中华文明与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探寻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中国的人权、国权。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中国并非西方概念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型国家。当然,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并未完成。中国梦,既具传统的民族国家梦色彩,更具文明复兴梦本质。

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正经历三大文明转型:一是要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走向海洋,二是要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三是要从传统的地区性文明转向全球性文明。中国正在通过实现“新四化”实现自身文明转型,亘古未有。

换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开创5000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上,中国从未领导世界——天下体系只是东亚国际体系。 如今,中国GDP占据世界15%,意义却超过历史最高峰的三成,因为这是融入全球化体系所取得的成绩而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六成人口居住在城镇,一半以上的中国人成为网民,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三成,2009年更达到一半!环顾世界,正迎来5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西方中心论”难以为继, 从单极世界演变到零极世界(无极世界)。世界正恢复到原初的多样性状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和新兴经济体领头羊,对此居功甚伟。再近的来说,战后国际秩序面临布雷顿森林体系50年前解体以来未有之困境,铆在美元体系下越来越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上述“三五”变局,中国梦有三大担当:其一使中国成为中国。即挖掘5000年中华原生文明,塑造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其二使西方成为西方。500年前谁著史?通过把偶然的说成必然的、把地方的说成世界的、把短期的说成永恒的,西方将自己的价值包装为普世价值。如今,到了中国梦解构之、厘清普世边界,还原西方为地方性概念的时候了。其三使世界成为世界。哲学家赵汀阳说,这是一个坏世界,坏世界是非世界。让世界成为世界,还原世界的多样性,中国梦对此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这三种担当,也是中国塑造三种身份——“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的过程。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描绘了中国的三重身份: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此对应,今日之中国,身份有三:一是“传统中国”(Traditional China),即传统农耕文化、内陆文明孕育的“文化共同体”。二是“现代中国”(Modern China),即近代以来随着“天下”观破灭后被迫融入西方国际体系而塑造的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由于国家尚未统一,“现代中国”身份仍在建构中,民族融合与核心价值观建构挑战尚在。三是“全球中国”(Global China)。它是指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那些利益和观念国际化、全球化的部分,即坚持传统文化,又包容价值普世性,而处于形成之初级阶段的全新国家身份。比如,近八亿网民越来越多地拥有“全球公民”身份,而非“中国人”之单一属性。传统中国,经历“夷夏之辩”而形成;现代中国,经历“中西之辩”而塑造;全球中国,因为“走向海洋”而胎动。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他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大国与文明古国,中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成为世界强国,也要让世界强国寻找到维护自身地位、生活水准尊严的非零和之路,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这就是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与文明担当。

为什么是中国?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最世俗化的古老文明。中国是最具活力的新兴国家。中国梦的文明担当,舍我其谁?

三、中国担当什么?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及其背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承载着这一使命。“一带一路”首先是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战略,其次是推行新型全球化和新型全球治理的合作倡议,同时还是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天下,胸怀南北,高瞻远瞩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开辟了我国从参与到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一带一路”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恢宏的大手笔和国际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热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五千年中华文明灵感,承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现代化梦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这在“一带一路”四个字得到了充分体现:“带”浓缩了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路”源于一百八十年来中国走出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一”折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五千年文明智慧,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三重魅力和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天下担当。

 “一带一路”取代“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关键词,标志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解决人类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年来,在各参与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逐渐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展示了最具雄心的中国担当。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

世界日益增长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动力。过去,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影响世界,让世界上七亿人脱贫,占世界脱贫贡献率的七成,中国模式正在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的神话。如今,中国通过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塑造和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通过再造世界而再造中国,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新的领导型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一带一路”及其背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迁。中国正在传中国经验,造共荣之势,举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展中国担当,呈公共产品。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让中国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上。“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式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决议,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

中国不只是历史,正成为未来代名词。21世纪是中国世纪,中国学即未来学。应以后天看明天,而非以昨天看明天。五千年连续不断文明,第一次实现历史一现实一未来统一,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倡议——一带一路,正再造中国,再造世界。这是未来担当和担当未来的最生动诠释。

 

《大国核心》

  作者简介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

先后参与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等重大调研工作,长期主持“领导干部看中国”系列年度调研以及中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辅导读物的组织编写工作。

出版学术著作《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特色与优势——中国政治发展之路》《中国战略新布局》等5部,主编《中南海议题》、《日新——领导干部看中国》《党员干部学理论》《十九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等著作23部。

《大国核心》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既是一个重大的事实判断,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核心,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成为核心的,核心是如何运行的”是本书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大国核心》

    目录       导论:用伟大成就伟大/ 1

第一章 思想引领/ 7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8

第三节 信仰之本理论之源事业之基/ 27

第二章 信仰感召/ 35

第一节 信仰是政党之魂/ 3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辩证法/ 44

第三节 革命理想高于天/ 48

第三章 组织凝聚/ 53

第一节 强组织始有大作为,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53

第二节 民主生活会的“信号塔”和“标杆尺”/ 57

第三节 把我们党的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 60

第四章 制度铸就/ 65

第一节 讲认真的八项规定/ 65

第二节 “三严三实”如何在知行中融入/ 70

第三节 在学上下大功夫,做真功夫/ 75

第四节 制度建设的党内政治文化支持/ 78

第五章 政治觉悟/ 87

第一节 境界、品质与灵魂/ 87

第二节 觉悟、担当与使命/ 96

第六章 人民立场/ 105

第一节 谁是群众,群众在哪里/ 105

第二节 根本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110

第三节 把人民至上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 113

第七章 民族情怀/ 121

第一节 精神独立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独立的前提/ 121

第二节 中华文化是中国社会精神独立的不竭源泉/ 124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127

第四节 在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 130

第八章 世界眼光/ 133

第一节 告诉世界“理论中的中国”/ 133

第二节 贡献中国方案传递治国理政的天下情怀/ 138

第九章 革命精神/ 143

第一节 革命精神的新时代解读/ 143

第二节 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148

第十章 一以贯之/ 155

第一节 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5

第二节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62

第三节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168

第十一章 勇于创新/ 175

第一节 管党治党的实践逻辑/ 175

第二节 管党治党的战略突破/ 185

第三节 全面从严治党新意蕴/ 194

第四节 “三严三实”的“三个讲清楚”/ 199

第十二章 敢于斗争/ 215

第一节 今日中国反腐败的“三个自信”/ 215

第二节 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 222

第三节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三个要点/ 228

第十三章 走向新时代/ 235

第一节 拥抱历史新方位/ 235

第二节 光大政党新自觉/ 238

第三节 发扬政党新优势/ 241

第四节 担当政党新使命/ 244

结语:中国共产党的光明未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247__

 

《大国核心》

   书摘  导语  用伟大成就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豪迈的话语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同时,也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做好“四个伟大”。

世间之事能担得起一个“大”字已属不易,前面再加上一个“伟”更属难得。伟大者,不仅意味着有开天辟地之行动,更有改天换地之觉悟。伟大不囿于一己之私利,不留恋于小我之满足,而是廓然大公,是民胞物与,情顺万物而没有自己的私情,心普万物而没有自己的私心,以其“无我”始能成就“大我”;伟大不是因循守旧,不是做历史的尾巴,跟在历史后面跑,而是引领历史发展趋势与潮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去做的事。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就是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于一身,集历史与未来于一体,行动是体现进步趋势的行动,作为是彰显价值光辉的作为。也正因为如此,伟大虽然稀缺但不可或缺,伟大让世界有新的可能、新的希望,甚至新的意义。一个没有伟大的社会是不会产生奇迹的社会,一个回避伟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

“四个伟大”就是这样的伟大。

伟大斗争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像当下中国共产党就要随时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但这些斗争说到本质上仍然是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进步与反动、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不要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把人民内部的矛盾与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混淆,更不要以那些斗争形式为借口避谈伟大斗争的客观必要。

通过全面从严治党,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把一个有着8900多万成员的大党,把一个奋斗近百年、执政近70年的政治组织,把一个要带领中国社会从大国走向强国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这是何等伟大的工程,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做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让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伟大构想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让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多了一条更加光明更具现实性的坦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又是多么伟大而又壮丽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但来者多多。

让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却又饱含沧桑的民族焕发生机走向现代化,让一个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走向富强,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较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是文明的复兴,中国梦通向了世界梦,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事实上也为人类社会贡献出一种新的文明、新的选择、新的希望,这可以称得上是“更大贡献”。一个包含着雄心壮志的梦想本已伟大,一个已经开始照进现实,越来越近的梦想更加伟大。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伟大绝不是华丽的词汇和动听的话语,而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但在肩上,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牢铭记在心中。实现这样的理想、完成这样的重任、践履这样的宗旨需要的是奉献、是牺牲,非有大觉悟、大担当不能如此也不愿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种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意志带领中国社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一个勇于伟大的政党是能让人民信赖的政党,一个敢于伟大的政党是能带领人民创造奇迹的政党。在这样一个伟大政党的领导下,我们的伟大斗争必将赢得新胜利,伟大工程必将取得新成果,伟大事业将更辉煌,伟大梦想更贴近。

 

《大国复兴》

  作者简介    陈曙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工程”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大国复兴》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球视角,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阐述了中国民族复兴的经验,同时对比德法俄印日等国家的复兴之路,强调了中国复兴对世界的意义,对“中国模式”的认识误区、争论做以辩证解读,中国复兴应该建立在大国自信基础上,在国际社会有话语权,中国的复兴不仅不会重蹈西方“国强必霸”的覆辙,还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宣传文字       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跨度里,中国经历了世所罕见的苦难,也经历了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辉煌历程,开创了震撼世界的“中国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如今,中国距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期限已渐渐迫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已然着笔弄墨,铺陈展开。中国健步走向复兴,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精神的崛起,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场,这是中国为捍卫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这些方案和主张倾注了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为重构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往理性和世界精神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主张致力于建构符合全球正义原则的国际文明秩序,体现了人类的视野和世界的眼光,为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价值引领,为重构全球交往理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大国复兴》

    目录       导论 站在复兴门槛上的中国/ 1

第一章 大国复兴的中国经验/ 19

第一节 中国复兴的历史参照/ 19

第二节 中国复兴的主要内涵/ 25

第三节 中国复兴的基本经验/ 32

第二章 大国复兴的国际比较/ 39

第一节 德国:解除束缚,再次腾飞/ 40

第二节 法国:以天下为己任,大国梦长期萦绕/ 48

第三节 俄罗斯:不甘平庸,重振雄风/ 55

第四节 印度:厚积薄发,潜力无穷/ 62

第五节 日本:大势已去,壮志未酬/ 72

第三章 中国复兴改变世界/ 81

第一节 超越线性进化的发展逻辑,代之以共同复兴的发展观/ 81

第二节 超越历史终结论,代之以和而不同的制度观/ 85

第三节 超越西方中心论,代之以包容互渐的文明观/ 89

第四节 超越固化的边界意识,代之以世界主义的价值观/ 94

第五节 超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代之以互利共赢的义利观/ 98

第六节 超越大国主导的西方治理逻辑,代之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 102

第七节 超越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霸权秩序,代之以和平共处的交往观/ 106

第八节 超越依附型世界体系,代之以命运与共的国际秩序观/ 111

第四章 “中国模式”的认识误区/ 115

第一节 “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 115

第二节 “独裁新自由主义模式”说/ 119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 123

第四节 “儒家资本主义模式”说/ 127

第五节 “第三条道路模式”说/ 129

第六节 “威权社会主义模式”说/ 132

第七节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 136

第八节 “儒家社会主义模式”说/ 140

第九节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说/ 142

第十节 “后社会主义模式”说/ 147

第五章 “中国模式”的十大争论/ 151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有无之争/ 151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维度之争/ 157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特质之争/ 162

第四节 “中国模式”的性质之争/ 166

第五节 “中国模式”的起点之争/ 172

第六节 “中国模式”的发明权之争/ 178

第七节 “中国模式”的使用权之争/ 184

第八节 “中国模式”的话语权之争/ 190

第九节 “中国模式”的优劣之争/ 196

第十节 “中国模式”的前景之争/ 202

第六章 “中国模式”的辩证解读/ 211

第一节 “一”与“多”的统一/ 211

第二节 “变”与“稳”的平衡/ 215

第三节 “质”与“量”的互补/ 219

第四节 “中”与“西”的互鉴/ 222

第五节 “主流”与“支流”的兼顾/ 228

第六节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230

第七节 “部分”与“整体”的呼应/ 234

第八节 “民族”与“世界”的结合/ 238

第九节 “历史”与“现实”的贯通/ 242

第十节 “应然”与“实然”的观照/ 245

第七章 “中国模式”:确定性与开放性/ 249

第一节 不必讳言“模式”:中国有自己的模式/ 249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确定性/ 251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266

第四节 “中国模式”是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270

第八章 民族复兴与中国自信/ 279

第一节 中国自信的内涵与边界/ 279

第二节 中国自信的历史逻辑/ 282

第三节 中国自信的理论逻辑/ 286

第四节 中国自信的世界视野/ 288

第五节 中国自信的辩证智慧/ 292

第六节 在改革发展中夯实民族自信/ 294

第九章 中国复兴与话语崛起/ 297

第一节 中国话语的历史语境/ 297

第二节 中国时代的话语短板/ 302

第三节 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 305

第四节 中国话语的本质维度/ 311

第五节 中国话语的建构逻辑/ 316

第六节 中国话语的进步标准/ 320

第七节 中国话语的未来愿景/ 325

第十章 中国复兴与霸权终结/ 329

第一节 国强必霸: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329

第二节 和平复兴:中国道路对霸权逻辑的超越/ 331

第三节 “强而不霸”:中国为什么能?/ 335

第四节 “强起来”的中国智慧/ 343

第五节 大国复兴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50

第十一章 中国复兴与“一带一路”/ 353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中国重回世界之巅/ 353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地理的重构/ 355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 358

第四节 “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思维的革新/ 361

第五节 “一带一路”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 365

第六节 “一带一路”与全球化新纪元的开启/ 367

第七节 “一带一路”与世界新文明的崛起/ 372

第十二章 中国复兴的世界意义/ 377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377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379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383

第四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中国力量/ 387

后 记/ 391

《大国复兴》

   书摘  站在复兴门槛上的中国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塑造了辉煌的古代中国。自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逾千年,长期高居世界文明之巅,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近代以降,中华文明从世界之巅跌落,农耕文明的式微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形成鲜明对照。近代中国从世界舞台的主角沦为配角,世界中心从东方转移至西方。18世纪,世界中心是崛起的法兰西;19世纪,世界中心是“日不落”大英帝国;20世纪,世界中心转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世界中心的转换是国家实力相互较量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取得惊羡全球的发展成果,世界中心的新一轮切换周期已经开启。从“西方时代”到“中国时代”,从“华盛顿时间”到“北京时间”,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21世纪的“历史剧本”中,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民族复兴,就其本来含义来说,是指曾经衰落的民族再度兴盛起来。中华民族复兴,总体上讲,就是使曾经一度落后的中国再度兴盛起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世纪40年代初爆发的鸦片战争,时间已过去170多年。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跨度里,中国经历了世所罕见的苦难,也经历了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辉煌历程,开创了震撼世界的“中国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如今,中国距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期限已渐渐迫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已然着笔弄墨,铺陈展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可以说,中国复兴将是整个21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濒临亡国灭种,中国陷入了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坠入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之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幸福,提出过各式各样的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旧式农民提不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纲领,农民革命战胜不了封建王朝;洋务运动失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抵御不了资本主义,兴办洋务复兴不了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失败了,维新变法救不了中国;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复兴依然看不到曙光。中国共产党之外的各派政治势力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能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国依然处于乱世之中。

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重生。大浪淘沙,历史呼唤真正合格的使命担当者。谁能够承担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谁就能赢得中国各民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主义、各条道路的反复权衡中,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中国人民的反复选择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在民族危难之际,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重塑民族自信、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变,国家命运实现了由跪到立的历史性转折,社会面貌实现了由废到兴的历史性变迁。在世界政党史上,能够一肩扛起“救亡图存(革命)”和“民族复兴(建设)”两大历史重任,舍我其谁!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先生所说,中国共产党过去创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迹”,今天又创造了“发展的世界奇迹”。这两大世界奇迹是发生在一个具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面积、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里,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过这么大的制度变革和这么快的财富增长。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斗争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是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完成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根本障碍。

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避免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改变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才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才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崭新篇章。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综合实力的崛起是大国复兴的关键

综合实力包含物质层面的硬实力和文化价值观层面的软实力,它们共同构成一国之两翼。缺乏强大硬实力和雄厚软实力的国家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强国。

事实上,在这个“凭实力说话”的时代,在这个诉诸国家实力而竞相角逐的时代,有实力才能有底气。反之,缺乏硬实力根基的国家,不可能有国际影响力;缺乏软实力底蕴的国家,也不可能有国际话语权。走在复兴大道上的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中国的强大绝不止于个头的增长、块头的增大,中国任何时候都不屑于扮演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巨人角色。中国物质上要崛起,精神上也不能塌陷;硬实力要强大起来,软实力和话语权也要强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国既要成为行动的巨人,也应该成为话语的强者。一个软实力羸弱的民族,也不可能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话语权旁落的国家,不可能突破西方的重重围堵,重回世界之巅。

大国复兴首先归功于硬实力的崛起。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从时间的维度看,中国用了短短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根据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推动工业化的特殊有利条件,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学习和借鉴先发国家的技术与制度,制定合理的发展方略,缩短工业化建设时间,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甚至赶超先进国家,进入较高水平的工业化阶段。中国是后发优势论的成功实践者。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收世界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形成独特的后发优势,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中国从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物质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物质上强大的发展中大国,从传统工业经济形态成长为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型经济业态,从世界经济的参与者成长为世界经济潮流的重要引领者。从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塑就了立体的国家经济布局,建立了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样态,形成了合理的现代化经济秩序。中国在本国构筑的发展内容,其丰富性几乎囊括整个世界的发展特点。这是中国在“时空压缩”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一场伟大的经济和社会革命。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这么快的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

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文明观念,花费比西方少得多的时间,付出比西方小得多的代价,取得了比西方更大的成绩,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这证明,我们的制度是有优越性的,我们的发展模式是符合国情的,我们的文明和价值观是先进的。这证明,西方的发展模式绝不是人类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选择,西方的价值观绝不是可以殖民全世界的普世价值观,西方的文明也绝不是高人一筹的最优文明。概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证明,历史终结论是错误的,西方中心论是狭隘的,文明优越论是偏颇的,普世价值论是行不通的。

中国健步走向复兴,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精神的崛起,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场,这是中国为捍卫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是一套完全不同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价值体系,是一套对西方价值观念构成巨大挑战的思想资源,是一套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具有比较优势的精神财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是多彩的,定于一尊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人类文明兼收并蓄,世界才会姹紫嫣红。如果没有中国在资本主义的层层夹缝中坚定地突围,闯出一条文明新路,人类可能真的要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中沉沦,永远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永远只能扮演西方文明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形象。“除了资本主义,他别无选择”,这是撒切尔夫人承诺的未来世界图景;“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这是克林顿先生筹划的世界文明秩序。然而,如果全世界真的都走向“西方化”,只剩下“西方”一种色彩,那将是人类迄今为止遭遇的最大人文精神危机,这将是包含西方世界在内的全人类的悲剧。

三、中国方案在世界舞台中心绽放

中国方案的生成及其在世界舞台中心的绽放是中国复兴的重要标志。

从世界史观的角度来看,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交往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在日益频繁的相互联系中打破地域界限,走出原始封闭的状态,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开创时起,每一个文明国家的发展都依赖于世界,每一个文明国家的进步都与世界紧密相连,每一个文明国家的兴起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活动的结果才是可能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进一步证明,不立足于世界、不融入世界的国家,根本谈不上影响世界或引领世界的问题。在此意义上,中国复兴注定是面向世界的,“注定与世界同行”。中国复兴是一个世界历史性事件,不囿于本国社会的范围,而且是以整个世界为大背景;不止于造福本国社会,而且深切地影响世界;不只具有民族性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全球性大国身份是中国复兴的外部表征,中国方案则是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而肩负的历史责任。

中国方案的出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必然性。从世界范围看,长期以来,世界舞台上演着一幕幕由西方大国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西方以外的国家则被孤立或排挤在世界的暗角。西方世界“一家独大”,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单向输出所谓的“普适方案”。这些方案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共同发展,其建立的基础是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代表的是霸权、强权,甚至是赤裸裸的掠夺,变相地强化对其他国家的利益攫取。比如,西式民主的强行输出,带来的是战乱和难民危机;西式政治体制的对外“嫁接”,带来的是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如,起初由美国主导成立的TPP协定,号称促进贸易发展自由化,但是却刻意将中国排除在外,其真实深意一目了然。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频频“退群”,相继从巴黎协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化出现逆向性的发展情势,旧的国际秩序的消极后果日益凸显,整个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领导力赤字”。时代呼唤新的国际秩序,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方案和治理方案,带领世界走出西式现代化的发展困境。在这关键时刻,“中国扛起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从跟随、融入转向引领、塑造,从输入型现代化转向辐射型现代化,全球共同发展与世界秩序重建第一次寄希望于中国”。

第一,在经济层面,中国提供的新型全球化方案和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为改写全球发展观念、加快世界经济复苏、坚定全球化发展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逆全球化的新动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全球化方案,为坚定全球化发展方向注入了中国信心。2016年,全球性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和竞争加剧。全球化的始发地美国、欧洲都出现了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新动向,世界范围内的“黑天鹅事件”频频上演,全球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关键时刻,中国没有当旁观者、跟随者。2017年1月,在达沃斯春季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中国“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中国“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2017年9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方案,这与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表态捍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给全世界吃了定心丸,为摇摆不定的世界经济巨轮校正了航向。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主引擎,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时刻,中国如果不能果断地引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不光广大发展中国家不答应,大多数发达国家也不答应;不光世界经济复苏无望,中国自己也无法独善其身。

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自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世界普遍复苏乏力。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引领世界经济尽快步入快车道?世界聚焦杭州。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峰会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指导原则和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智慧。

针对世界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了“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中国动力。中国主导或牵头成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金砖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都不是中国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而是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世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一带一路”是中国第一次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为筹划人类未来而推出的世纪&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hqjz5168@vip.126.com 客服电话:13717897636 传真:010-60745183
公司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2区10号楼2单元302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37号 京ICP备17013625号-1
扫描关注红旗九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