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

  • 产品编号:
  • 产品规格:
  • 所属栏目:资政类
  • 产品数量:800件热卖中
  • 浏览次数:4451次
市场价:¥58元
会员价:¥53元

详细信息

《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推荐星级:★★★★      推荐分类:经济   

推荐理由:本书是一部以经济改革为主题,讲述中国经济史的历史通俗读物。与同类图书相比,本书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但核心经济改革主题立意深远。本书既可作为大众了解中国经济史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党政干部学习经济、历史的参考读物。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新作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鼎力推荐

解构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历史桥段

探求中国经济千年变革的历史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改革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分为明及以前、清前期、近代中国共三编。本书从著名的商鞅变法开始讲述,从历代的经济改革入手,由此折射到现今的经济改革,以史为鉴。同时选取典型事件或典型案例进行切入,并紧扣这一事件进行内容的展开,将经济改革的措施通过故事性地描述展现出来,在讲述中国经济史的同时,也为当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基本资料

书名:《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

书号:ISBN 978-7-01-018955-0

作者:唐博 著    定价:58.00元

印数:10000      CIP:F129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读者对象:大众 作者简介

唐博,青年清史专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1981年生于河南郑州。1999年河南省高考历史状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关门弟子。主攻清代经济史、城市史、台湾史。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清案探秘》《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驿站小史》等专著14部,累计发表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180多篇。

目录

第一编 领航全球(明及以前) / 005

分家:商鞅的强国高招 / 009

农业改革:秦国强盛之基 / 014

度田事件:东汉“土改”试验 / 021

给俸禄与打老虎:北魏吏治新政 / 026

“土断”的福利:《琅琊榜》外的“外地人” / 031

“洛囧”:“逐粮天子”及其粮食供给侧改革 / 038

均田难均:永远摆不平的唐代地皮 / 043

大唐税改:跑偏的两税法 / 048

一顿饭引发的军改 / 054

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 060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大变法 / 065

苦撑困局:南宋“公田法”改革 / 070

老臣的困惑:马文升退休记 / 075

驿站改革:明王朝的生死劫 / 082

第二编 落日余晖(清前期) / 089

旗人的福利房 / 093

江南“奏销”闹剧 / 100

养廉银:备受争议的官员薪酬改革 / 107

摊丁入地:赋役均衡化的社会实验 / 113

雍正是怎样管理干部的 / 119

州县官的银两:算不清的糊涂账 / 125

一张纸片引发的丑闻:清代两淮预提盐引案始末 / 132

老有所养:清代官员的退休生活 / 138

“大海商案”背后的国家转折 / 145

大清闭关的地方利益博弈 / 151

洪任辉事件:谁都输不起的“告状游戏” / 158

一个乡绅眼中的“道光萧条” / 165

海运或漕运:考验道光的改革难题 / 172

人满为患:乾隆大帝的世纪心病 / 178

功成身退:广州巨富叶上林的商海浮沉 / 185

何锡之死:左右摇摆的清代矿政 / 190

一命一抵:礼炮误伤引发的争端 / 195

大清部费:中央衙门里的“潜规则” / 201

阿美士德访华:一场未曾谋面的贸易较量 / 207

律劳卑事件:一场误会引发的贸易战争 / 213

第三编 变法图强(晚清民国) / 219

铜瓦厢:改写历史的洪灾记忆 / 223

开征厘金:从“江湖救急”到改写历史 / 228

息借商款:晚清债券的试水之旅 / 235

昭信股票:一次变了味的近代公债 / 241

清末橡胶风潮:大清股市的狂热与梦魇 / 247

资本的博弈:陈光甫及其金融贡献 / 253

癫狂与冷漠:晚清上海楼市风云 / 260

香港楼市的“地产革命” / 265

廉租房的故事:民国时代的平民住宅 / 271

香厂新市区:北京“南城开发”的先声 / 279

西郊新街市:未完待续的“副中心” / 284

宜昌 1938 :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 289

洋人赫德与大清海关改革 / 297

晚清军购中的克虏伯元素 / 303

科举考试引发的清末广州赌局 / 309

捣毁电车:北平人力车夫的生存逻辑 / 314

内文摘录

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嘉祐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057 年 5 月26 日),北宋皇宫,君臣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距离京城开封千里之外的雄州(今河北雄安新区),那里发生了大地震。

当地官员奏报,“大坏城郭,覆压者数万人”,人员财产伤亡惨重。根据地震专家 1977 年的估测,这是一次“震级在七级以上,震中的烈度在十度以上”的强烈地震。

强震虽烈,却非灭顶之灾。就在这座边塞小城,榷场依旧热闹,使臣依旧往复,在平静中见证宋辽两政权一个多世纪和平互动的历史。

战和抉择下的生死竞速

景德元年(1004 年),萧太后、辽圣宗御驾亲征,辽国大军深入宋境,兵锋直抵黄河北岸。这是北宋开国四十多年来面临的首次生死考验。

在宰相寇准的一再推动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各路勤王大军纷至沓来。辽军顿兵坚城之下,孤军深入,大将阵亡,形势越发不利。萧太后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邀请宋朝使臣前来议和。宋真宗求之不得,和议随即开始。

十二月,和议达成,在宋辽结为兄弟之邦的基础上,双方互致誓书,约定了三条内容:

——雄州交割岁币。“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彼此互不侵犯。“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

——停止修武防范。“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

长期以来,史学家们站在宋朝的立场上,对这次史称“澶渊之盟”的和议给予了批评,认为宋真宗仅以年龄优势换取大哥的虚名,却要每年拿出岁币,开了用金钱买和平的苟安恶例。相对于汉唐“振长策而御宇内”的伟业,赵宋此举的确少了豪迈和傲娇,多了怯懦和窝囊。

雄州榷场,见证了宋使每年交割一次岁币的屈辱与郁闷。

给“澶渊之盟”算算经济账

事实上,和议达成后,宋真宗君臣并未感到屈辱,反倒满朝兴奋,“东封西祀,以告太平”。就连主战派代表寇准,也“以为功,有自得之色”。

他们的弹冠相庆并非瞎高兴。

宰相王旦坦言:“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算经济账,岁币比打仗给宋人带来的好处更多。

因此,宋朝君臣愿意跟辽国保持和平状态,在雄州(今河北雄安新区)、霸州(今河北霸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保定)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口岸。

尽管宋朝摆出一副兄让弟的姿态,“契丹请榷场市易者,优其直与之”,给予一定的让利,但仍凭借其富庶的经济力量占据宋辽贸易的主导地位。北宋末年,大臣宋昭曾指出:“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通过与辽人互市,完全可以把端出去的岁币再赚回来。

辽人也并非一无所获。“自澶渊既盟之后,岁省用兵之费,国享重币之利”。岁币成为辽国经常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而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其短缺的农产品供给压力。因此,辽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

尽管澶渊之盟的岁币交割方式,不同于传统宗藩体制中进贡与回赐的双向互动,而仅仅是单向的“逆朝贡”,更像是宋朝在破财消灾,但它给宋辽双方带来的和平红利却是长期的。嘉祐八年(1063 年),司马光就盛赞“国家自与契丹和亲以来,五十六年,生民乐业”。苏辙评价澶渊之盟后,“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雄州榷场,见证了这一和平红利的百年历程。

雄州榷场及其贸易

就在澶渊之盟达成不久,雄州知州何承矩一面奏请开设榷场,一面与辽国新城榷场都监刘日新密切接触,商议重开双边贸易事宜。雄州榷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宋辽双方在各自控制区内,分别开设了若干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风险极大的宋辽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当然,雄州榷场仍属资格最老、规制最健全的典型。

宋辽双方在各自榷场设立机构,办理经商认证手续,稽查货物,收取关税,管理和维持秩序。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当然,雄州等宋朝榷场的贸易额,远多于辽国一侧的榷场,税收也更丰硕。

榷场贸易受官府保护,为了维护既有的游戏规则,防止商人进行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榷场内的商家要相互担保。到对方榷场贸易,必须十人一组,且只能携带一半货物。如此一来,为了完成交易全过程,把所有货物卖出去,以“牙人”为代表的中介就应运而生。由官府指定的“官牙”,禁止贸易双方直接接触,而是当个二传手,做好货物成色居间检验,并抽取牙税(类似中介费)。

“官牙”的存在,对辽国的军用战马,宋朝的硫磺、硝、铜铁、弓箭等双方明令的违禁货物在榷场的流通,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可是,从市场的一般规律看,越是限购的,越是对方迫切需要的。

官方渠道是堵住了,可民间走私势不可挡。宋朝官府急需战马,补充军力,对能搞到战马的商人进行的私相授受,一律暗中支持。辽国官府也采取类似操作。这样一来,榷场外的走私贸易也异常活跃,扩大了双边贸易规模,榷场官员也因此多了灰色收入的进项。

对于老实做买卖的榷场商人,宋朝官府还是有些优待政策的。一方面,定向减税,税率仅 5‰。另一方面,允许商人参与官府采购和商品定价,对于采购和运销军马、矿石等紧俏急需战略物资,并以时令价转售给官府的商人,官府会给予适当奖励,以此调动商人协助官府调控紧缺物资供需,参与边贸活动的积极性。

榷场背后的大国经济角力

边贸,改变了宋辽两国对对方的态度,世代仇敌化身商业伙伴,剑拔弩张变成了称兄道弟,商业的力量可谓伟大。对宋辽双方而言,不打仗便是最大的利益。

表面看来,各取所需的榷场贸易是一场共赢的游戏。可时间一长,差距就显现出来了: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关乎国计民生,缓解了过日子所需物资的短缺局面,使辽国各阶层民众的吃穿用住,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而辽国对宋朝的出口,只有牲畜、矿物等特产,商品种类单一。双方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高下立见。

以前辽国对出口物资限制较少,马匹在出口牲畜中比重很大。久而久之,宋军先前薄弱的骑兵部队渐成规模,机动性和战斗力大为改进,这让辽国决策层深感恐惧。于是,萧太后一声令下,私自贩马到中原者,格杀勿论。

马匹禁售令下达之后,辽国对宋朝的出口物资更加匮乏,双边贸易开始呈现一边倒态势,辽国在其中的逆差越来越大,即便把每年赚到的几十万岁币扔进去,也不足以弥补这个逐年膨胀的缺口。辽国不得不倒贴钱财,导致本币在域内流通量不断减少。反倒是宋朝钱币,信誉度和价值更高,越来越多地进入辽国流通领域,得到各阶层的肯定。后来,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域内全部流通宋币。

辽国的经济命脉,就这样沦陷了。

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辽国的文化根底,在软化和漏水,行将瓦解。

而这一切,都在榷场贸易中你来我往,展现充分。

一千年前,地处中原的宋朝,搁置政治争议,通过经济手段唤醒了雄州的边贸潜力,从而改变了宋辽经济版图。一千年后,在这里拔地而起的雄安新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着中国北方的经济新奇迹。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梦想,在华北大地交相辉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hqjz5168@vip.126.com 客服电话:13717897636 传真:010-60745183
公司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2区10号楼2单元302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37号 京ICP备17013625号-1
扫描关注红旗九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