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思辨:哲学经典里的思想智慧》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ISBN:9787501374052 定价:69元包装:平装开本:16开出版时间:2022-02-01用纸:纯质纸页数:150
编辑推荐
1.作者专业,均为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学术造诣深厚。
2.通俗易懂。主讲人以生动深刻的语言解读《周易》《论语》《孟子》《中庸》《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智慧。
3.有助于学以致用。古代典籍蕴含的智慧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对当前各方面仍有一定的指导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学哲学、用哲学。”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大批思想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经典。领导干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汲取其中修身齐家和治国理政智慧,将对提升自身素养、完成时代使命有很大帮助。
本书以解读中国古代经典里的思想智慧为主题,汇集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的15篇阐释思想文化经典的文稿。作者均为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任继愈、刘家和、钱逊、楼宇烈、杜维明等。
本书深入解读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佛家以及宋明理学等学派的思想精华,探讨了它们的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讲解深刻生动,对帮助领导干部读懂弄通传统哲学经典,做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任继愈,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
余敦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钱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陈鼓应
李存山
颜炳罡
杜维明
郭齐勇
杨立华
吴国盛
王博
蒋重跃
黄朴民
目录
楼宇烈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任继愈 关于《道德经》
余敦康 《周易》的决策智慧
钱 逊 《论语》精要及其文化内涵
刘家和 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
陈鼓应 庄子的思想及其生活智慧
李存山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流变
颜炳罡 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
杜维明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仁”的解析
郭齐勇 《中庸》及其现代意义
杨立华 尽心知性:孟子哲学的精神
吴国盛 科学精神的起源
精彩书摘
一、尊道
“道”字产生较早,可是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是从老子开始的。最早的“道”字,是走路的意思,就是道路,字形就是划了一条街道,中间有一个人,人在走路,而且最早也是动词,行动走路。后来老子开始对“道”赋予一种新内涵,意义就丰富多了。
老子以后,“道”的意义丰富多了,“道”在中国哲学史上呈现出一个固定的范畴,还有“仁”“义”“礼”等都是中国哲学史重要的范畴。
老子提出“道”,是一大发现。老子的“道”包括很多意思,比如“混沌不分”,最早“一”也叫作“道”;“道本自然”,道本来是这个样子,自然不是现在自然界的自然,就是自己那个样子,也叫作“道”;是构成万物的一个最原始的材料,所以老子叫它“朴”,就是还没有雕琢成器的一个器物,也是指的“道”;有不同的看得见的东西,所以“道”叫作“无形无象”。
“道”离不开普通事物和普遍的规律,所以老子开始用的时候,觉得很困难,因为过去没有人这么用过,没有这么丰富的内容,所以有时叫“无名”,没有给它一个名称。所以《道德经》开始讲,没有一个名称,勉强叫“道”。“道”的意思从老子开始丰富多了。“无名”“朴”“无象”,又是“无形”“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一种状,“无物之象”,没有对象的一种“象”。
关于“道”是精神性还是物质性的,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有长期的争论,现在回头看这个争论是多余的,因为人类那时还没有唯物、唯心之分,没有像后来恩格斯讲的那么清楚。勉强说是唯心或是唯物,就是替老子说他本来没说过的话,老子没有这么想。所以我们理解老子,理解古时候,可以作出我们的解释,但是倒退回去说老子在2500 年前已经说了“道”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这是替老子做结论,不科学,是不对的。
二、贵无
老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无”。“贵无”概念提出“无”,这个“无”的提出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立的一个里程碑。关于这个问题,因为过去人讲的不多,我想在这个地方借这个机会多说几句。
人类认识外界的过程总是由外向内,由具体到抽象。近半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有很大的发展,研究儿童认识外界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经过观察、实验、比较,得出的结果大致可靠,比较接近儿童思维成长的实际状况。由此推论一个民族是不是也要经过一个幼年期、儿童期到发展成熟?一个民族也要有一个像儿童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儿童认识外部世界,总是先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由近及远。先认识母亲及其他家人,扩大到身外周围的食物、玩具,再扩大到鸟兽、草木、鱼虫等目力所及的范围。如高山、大河、天空、气象、风雷等外界,虽在视听范围之内,并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日月星辰先被认识,日月星辰附着在更大的“太空”中,则较迟才会引起注意。
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逐渐从“有”认识到“有”的对立面——“没有”,“没有”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原始人打猎捕鱼,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两者出现的频率都很高。
民族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有”认识是先认识,关于“无”的认识就比较麻烦。“无”最早是死亡的“亡”字,人死亡就没有了,“亡”就是“无”,都念wu,后来变成“無”。
湖北荆门发现的楚墓竹简《老子》,早期竹简“无”字都写作“亡”,后期竹简的“无”字是很复杂的“無”字。为什么后期竹简里不用“亡”字而用“无”呢?这就有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后来的“无”除了没有以外,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说,“无偏无党”中的“无”就是不要的意思。不愿意也叫作“无”。表示禁止的一个词也叫“无”。草木丛生,繁蕪、蕪杂,就是乱、多,也叫“无”,后来才写为“蕪”。《老子》书中这个“無”已知从完全没有的“無”,发展到繁多的“無”,竹简中有省去“無”的上部和下部,只保存中间的“卌”,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
所以,老子“无”的概念有“有”所不具备的一种实际“存在”,它并不是一个“零”。“无”不是空无一物,它具有“有”的对立面的品格,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没有形状的一种形状。“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听也听不见,摸也摸不着,抓也抓不到,可它具有规律性,又称为“道”。道也是无的一种品格。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所以老子的“无”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没有”的阶段,“无”并不是存在于消极面的,而有它实际多样性肯定的含义,有可以预测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政治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它。“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史开了新层面。这个贡献非同小可、非同寻常。
联系人:任老师:13717897636 陈老师:010-82713143
更多信息请关注公司微信公众号:hongqijiuzhou关注红旗 名扬九州